你好呀,我是陪你一起慢慢变好的乐小馨❤️
又一个暑假即将来临,内心既忐忑又期待。这种心理有点像一个想要偷偷吃糖的小孩,既幻想着糖果的甜蜜美味又担心被大人发现招来训斥。
忐忑的是,我要每天几乎独自面对俩娃。照顾精力旺盛的他们、应对层出不穷的“十万个为什么”和“妈妈、妈妈”之余,我能否守护好自己那一方小小的精神领地?阅读、写作、学习、运动、副业还能照常进行吗?如果有影响,我能否很好的应对?
期待的是,生活里没有他人的过多参与,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放松。是假期,更是自由的味道。虽然没有像孩子那样欢欣雀跃,但内心也充满着隐秘的期盼,心情也肉眼可见地明朗起来。
我很确信,正是这份独自带娃的状态,正是这份“在外人看来很累很辛苦”的状态,蕴含着巨大宝藏,它必将带给我很多独特、新鲜的体验以及诸多的创造性、可能性。
怎么带娃,我自己说了算。怎么吃、怎么玩、怎么学、怎么运动,怎么浪费时间,怎么度过每一天,我说了算。那种“我说了算”的独立底气真酷,让我忍不住为俩娃盘算起这个假期到底该如何度过。
人生就是一场盛大的体验,你的工作、生活、日常点滴都是体验,与其怕娃“捣乱”,将他们拒之门外,不如邀请他们一起加入你的世界、一起尽情体验。
1、让孩子参与你的工作
不少人会有这样的念头“我的工作很忙的,我怎么可能带着孩子”、“我的工作不能被打扰”,于是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孩子、推开孩子,觉得孩子好烦啊。
可是,如果有可能,或者你可以自己创造这种可能性,让你的孩子参与到你的工作中,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。
得之前因为特殊情况,我要带孩子一起去单位上班,孩子对于我的工作很是好奇,虽然也会调皮,会因为新鲜感跑来跑去,但是孩子比我预想中的好带。自己画画、看书、看动画片,自己去上厕所,耐心地等待我完成工作,和同事一起做游戏、玩捉迷藏,一起吃午饭。
通过带孩子上班这件事,不仅让孩子更理解了你的工作,而且他也因此获得了崭新的体验、开阔了眼界,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也学会了遵守外界的某些规则、意识到要有边界感以及尊重他人。
对于我,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?生活并不是非黑即白,不要把生活与工作对立,不要把育儿与工作对立,更不要刻意分开。我们头脑中有太多对立思维,为何不去试一试那个充满柔和、包容、无限可能的中间地带?
《读懂孩子的心》一书中说:“把家庭放在第一位,并不妨碍你把工作做得更好。很多把家庭放在第一位的人,工作会干得更好。”我的理想状态就是,希望生活成为我的主业,工作才是我排在第二位的副业。
有时我在写文章或学习,孩子又渴望我的陪伴时,我就会让他做我的小助理,给他安排画画或手工这种安静的任务,让他在旁边陪着我。如果他做得很好,我也会不吝啬自己的夸奖:“谢谢你的帮忙,妈妈今天完成得更快了。”
只有让孩子参与到你的世界,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、被需要的,“有用”的,他才会停止因无聊而“捣乱”的冲动,减少因被拒绝而反复确认爱的压力。
2、让孩子加入你的运动
今年5月底,多年不运动的我,重新开始运动了,而且现在已经坚持了整整37天。37天不算很长,但是对于我来说,这份坚持的意义足够巨大。
虽然身材体型在我自己看来,肉眼上并没有太多改变,但是队友却觉得我腹部的多肉明显少了,这是来自他人的直接反馈。比外表变化更重要的是,我看到自己在越来越有规律地活着,越来越积极、生动地活着。
然而暑假来了,每天面对俩娃,这份坚持还能继续吗?之前的我也许会迟疑,会给自己找借口,但现在我可以坚定地说“为什么不可以呢?”
当我的目标足够强烈,当运动已经成为日常的一部分,当没有时间就创造时机的经验越来越多,我可以不那么慌张、不那么如临大敌。
我从不认为运动只能是“等孩子睡了才能做的事”或“必须去健身房才能完成的任务”。
下小雨时,我会给俩娃穿上雨衣,一起出去跑步、放风;孩子们在空气城堡耗电一天时,我就围着商场一圈又一圈完成了当天的跑步任务;孩子写完作业,我们一起下楼,孩子玩滑梯、荡秋千,我就去跑步,时不时过来看看他们,孩子就说:“妈妈你再多跑几圈再过来嘛。”有时候孩子反而会提醒我,妈妈,你今天打卡了吗?
有一次,外面倾盆大雨,眼看着一天即将结束,头脑中出现两个声音“独自去爬30层的楼梯”还是“在家带着娃一起运动”,没有太多纠结,我选择了后者。
打开Keep跟练起来,允许孩子好奇观望,他们会时不时也跟着我做动作,然后又一起比赛拍球,两个小家伙都超常发挥,一个比一个厉害。于是我一边运动,一边鼓励他们运动,并及时回应,用彩虹屁给足他们情绪价值。
在清凉的晚风中,我们仨都很开心地完成了今天的运动目标。最后两个人累了要走了,我说“再陪妈妈运动一会嘛”,孩子撇撇嘴说:“我好累啊”,我禁不住笑起来,终于又可以尽情享用一个人的运动时光了。
如果我只是一味地排斥、拒绝孩子,只顾着保有自己的独立时间,决绝地与他们划清界限,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鸡飞狗跳、不仅孩子倍受伤害、我的心情也会波动不安。
运动是保持精力和情绪稳定的良药,每当我运动完,就像完成了一次充电,我对孩子更有耐心了,对生活也多了几分掌控感。
3、积极创设孩子的独立空间
“邀请孩子一起体验”并不意味着要24小时黏在一起。高质量的陪伴,需要“在一起”的深度互动,也需要“分开”的独立空间。
漫长的暑假,不正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大好机会吗。家里有老人的时候,孩子扫个地、洗个碗都是错误,老人不在的时候,我会尽量把家里所有的空间都还给他们,包括厨房。
我的孩子不止一次地说:“我爱洗碗。”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天然喜欢厨房,喜欢洗碗、喜欢做饭,比我们想象中的爱做家务。通过做这些事,他们能收获很多成就感、满足感。
不会做饭,那又怎样,我有娃啊,怎么着都饿不了。麦片拌酸奶也很美味,水果蔬菜沙拉孩子们吃得起劲,面包牛奶补钙又营养,水煮玉米、西蓝花饱腹又健康......黄瓜、胡萝卜都是孩子负责切,鸡蛋孩子们负责搅拌,蓝莓小番茄葡萄都是孩子们负责洗......落灰的空气炸锅、烤箱也可以捯饬出来,发挥价值,当然离不开两个小帮手的热情参与。
最近带俩娃去超市。孩子自告奋勇做了一个采购清单,还带了一支笔及时记录价格,整个购买流程,他俩积极又热心告诉我要买啥,仔细帮忙挑选,为买不买某样东西、买几个操碎了心,好像我才是那个小孩。
虽然后来买的东西远远超出了预算,但还是忍不住为孩子们点赞。
后面我还想教他们使用洗衣机,轮流值日,自己洗袜子,还在考虑买个迷你厨房,孩子们自己做饭、煎蛋、炒菜。自己做出的饭菜更香,再也不用担心挑食问题,也没人追着孩子屁股后面喂饭。
孩子有事可做,又乐在其中,我还多了自己的独立时间,何乐而不为?放过自己,承认自己的不擅长和不完美,当个懒妈,养出一个独立负责的勤快娃,何乐而不为?
4、与孩子一起尽情探索、体验
孩子还没放假那会,妈妈就打来电话,不放心我一个人带孩子,想让我带着他们一起回老家住一段时间。我想了想后,便拒绝了,至少现在不会回去。
她问我,那暑假你准备怎么过。关于这个问题,我可是满脑子的答案。好多事情我想要带着娃一起去做、一起去体验,我可不只是单纯地顾着他们吃喝拉撒,虽然那些是基本,但是还有很多更重要、更有意义的事情等着我们一起去完成。
总之就是,怎么开心怎么过,怎么丰富怎么过,怎么有意义怎么过。哪怕,我们只是躺在家里、依偎在一起看几本书、听几个故事,没有被任何人、任何事打乱节奏,我都觉得有意义。
樊登老师说:“要尽量多创造与孩子在一起的“黄金时间”。黄金时间能够营造出一种画面,甚至能够让孩子记一辈子。”
我希望孩子们长大后,当他们回忆小时候,依然记得妈妈与他们一起做过很多有意义的事,记得我们一起创造惊喜、遇见美好的很多个画面,那种温馨、快乐和满足,足够回味一辈子。
前几天我买了新的桌布、绿植,我没有刻意避开孩子在家的时间,而是邀请孩子与我一起布置。小家伙干得很卖力,一会搬书、一会擦桌子,与我配合默契,最后还贡献出他心爱的小玩偶,仔细地摆放在我的书桌上。
每次我们看到这个小角落,都会不自觉地嘴角上扬,这是我们共同的劳动成果,我们感受到了其中的爱意和美好。
【写在最后】
孩子的童年不长,他们又能有多少个暑假愿意和你一起度过?
回想去年的暑假,我是在一边崩溃中一边找到独自带娃的乐趣。确实留给自己的时间大幅减少,但是在陪娃的过程中,我何尝不是在成长?
学着给孩子们做简单的餐食、学着独自开车带俩娃出去玩、学着做暑期计划、带着他们一起玩耍、看书、学习......而且还有了意外收获。
因为那个独自忙乱的暑假,碰电脑的次数少了,困扰我多年的右手腱鞘囊肿竟意外消失了,本打算做手术的,现在居然自己好起来了,少受了皮肉之苦,也是一种幸运。
有时候,我也会有一种恍惚感,不是我在陪孩子,是孩子在陪我,不是我在等着他们长大,是我在和他们一起在长大,不是我在给予他们爱,而是他们在给我机会滋养自己内心的小孩。
孩子不仅是我的孩子,也是我的老师,是我的写作素材,我的灵感源泉。感谢孩子,让我有机会与你们一起重新长大、重新过暑假、寒假。
世界如此丰富多彩,不如带孩子一起体验。
❤️
感谢你看到这里,如果觉得对你有用,
欢迎点赞、收藏、转发。
我是乐小馨,持续分享女性成长、心灵成长、生活感悟、读书写作及自媒体干货。陪你一起成长,阅己、悦己、越己。
下一篇:没有了